韩起答《精武》读者问(三)

  精武  


    问:有人爱讲“拳无好坏”这句话,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句套话,人云亦云,韩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?
  答:一二百年前的武术是否可称“拳无好坏”,我没做过研究,不便乱讲。我、还有大家都能看到的,是如今的拳术已经与这句话渐行渐远,有很多拳术,99%的人练了不能打(指没有掌握基本的技击技能),如此不堪的拳术现状,怎么还能说“无好坏”? 
  拳术是由拳术名称下的训练方法支撑起来的,拳名不过是个符号。人们练八极拳、练大成拳,练的其实是八极拳、大成拳的训练方法。而训练方法,大家知道,它不是固定不变的,某种“比较有效”的训练方法(即拳术),既可能由于科学的介入而变得“非常有效”,也可能因遗失了核心内容而蜕变为无效。
  散打的训练方法是不断改进的,散打以运动科学为指明灯,同时向国内外各项运动借鉴好的东西,所以近三十年的历程走下来,散打的训练方法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粗放型、经验型一步步走向精细化、科学化,使当今散打的水平远超当年。
  与散打相反,很多传统拳术,它们的训练方法本来是比较有效的,但因为核心内容或已经失传或被极少数人秘藏,不曾流传开来,致使在大众中流传的只是顶着该拳名称的虚假练法。又因为虚假练法传播的范围和传播的人群非常巨大,几乎覆盖其传播地域和爱好者中的99%,以致真实练法反被虚假练法排除在该拳之外——譬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、兔子蹦、铁牛耕地、负重深蹲及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对抗训练,如今还有几个人在练?
  当虚假无效的练法已成为拳术的正宗练法,我们怎么还能再坚持说“拳无好坏”?一筐鲜桃烂掉了99%,对不起,它就是一筐烂桃。

  问:韩老师,您怎么不爱谈技术呢?我一直想从您的文章里学几招实用技术。
  答:武林谈技术的文字还少吗?什么发力技术、攻防技术,遍地都是。讲应用招数的文字图片中同样随处可见。我再唠叨那些有什么意思。
  我的很多学生从前也热衷从文字图片中学东西,他们在来我这里之前,论技术,一拳一腿已练得像模像样(指空练),论怎么使,也都一清二楚,讲起来一套套的(你是让我教你这些东西吗?)无奈,他们使不出来。
  说到用文字图片讲拳,我也没什么过人之处,譬如那个著名的八极掼耳,我能通过文字图片告诉你怎么发力,怎么使用。但我跟其他讲解者一样,仍然没有本事让你把“掼耳的使用技能”弄到自己身上去。
  我经常跟人说,技术的空练是掌握技能的开头,技术的用法(怎么使),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,在开头(空练)与目的地(使用)之间隔着一段漫长的路途。武术的技能训练,就是在跋涉这段路途。而这段路途是没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己去跋涉的。
  这种跋涉对于学烹饪来说,就是在师傅的指导下,每天切菜、配菜、淹制、蒸煮、上火煎炒烹炸等等,一句话,就是动手实践,如果不走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,而只告诉你怎么用刀、怎么淹制蒸煮、怎么煎炒烹炸,你呢,也不实际操作,只用手空比划切、配、淹、蒸、炒的动作,你能掌握厨师技能吗?到老你也做不出一个像样的菜品。
  这种跋涉对于学足球来说——比如说传球,就是把你单人空练学会的传球,变成把球传向同伴,而且是跑动中的同伴。进一步,你球传时让一人逼抢你,使你学会在逼抢下传球。再进一步,不但你传球时有人逼抢,接球的同伴也有人干扰他。再然后,你在别人逼抢时,要学会先控制住球然后盘带过对方再传球。再继续,逼抢你的人由一个增加到两三个。再以后,场上接应你的同伴和对方上场的人数都增加,就是说,你传球给哪个同伴有了多种选择。于是,新的问题——战术选择出现了,同时训练中还涉及注意范围、注意分配、深度知觉(距离感)、时机、判断、以假乱真、专门化知觉(球感)等等很多问题。请问,这样的传球技术能够用文字图片教会人吗?我们能够在独自一人拿脚比划动作的情形下掌握传球技能吗?实际的传球训练比我讲的还要复杂,何况传球之外还有接球、摆脱、盘带、射门等等技能,这些都是踢球该掌握的技能,假如文字图片能教会人这些,早把足球学校挤垮了。
  对于拳术技能来讲,如果说拳腿技术、步法技术是外显的硬件,那么还有很多不容易发现的内隐的软件,像我上面谈到的注意范围、注意分配、深度知觉等等,就属于软件。武术爱好者所以普遍不能打,归根结底是缺乏软件训练,而软件训练恰恰是无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学的。
  譬如“深度知觉”(见运动心理学),深度知觉对于武术技击来说,就是不管你在进攻还是防守,你都要不停地估计你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及对方的拳脚变化,很明显,要想在激烈的技击中把握双方的距离、抓住对方的各种变化,不提高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绝对不行。这个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,无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学自练。
  再譬如“注意分配”能力,注意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注意不同的对象(见运动心理学),对于武术技击,就是要求你既要警戒地防守又要警戒地进攻,同时不管是攻还是守,你都要把对方的四肢及其变化纳入你的“注意范围”。这种注意分配能力也显然不是能够通过文字图片来训练的。它只能经某种对抗方式来练。
  特别提示的是,要想熟练地应付实战,你不能去注意自己的拳脚正确与否。无奈初接触技击训练的人,恰恰又不可能不注意拳脚技能的运用情况,这就需要训练,在对抗训练中使自己的拳脚技能逐渐向“自动化”过渡——因为只有自动化的拳脚技能,才能使你尽可能少地占据你的注意分配。
  要想掌握实战招数,还要进行很多软件(及硬件)训练,限于篇幅我就不唠叨了。看了上述的简单讲解,想来大家已能洞悉,文字图片只能讲个大概的程序步骤,提供个参考意见给大家。有鉴于此,我就不让大家从我的文字图片里水中捞月了,省得白忙活一场。

  问:韩老师,我习练八极拳多年,没练出功夫,我偏爱您的文章,但我师父反对您,说您专跟传统过不去,他说:“八极拳要是不好怎么会流传这么多年?有那么多人练?”不知道韩老师怎么看待我师父说的话?
  答:拳术或者其它什么东西,流传了多少年不是关键,关键是流传下来一些什么东西,倘若流传下来的尽是荒谬和丑陋,不如不流传的好。“有那么多人练?”他怎么不提那些人都什么水平呢?老母猪一窝下一百个崽堪称高产,但倘若个个都是病崽,这种高产又有什么用。
  流传了多少年的老传统,不意味着就是美好合理的东西。结婚“送彩礼”就是传统,流传了不下两千年,至今仍很流行,大家也被迫接受了。但我们能仅仅因为“送彩礼”是个传统,大家难以抗拒,就否认它的腐朽和不合理吗?几万块钱的彩礼,使多少贫困人家不堪重负?给多少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和谐的阴影?
  还有大家熟悉的“缠小脚”,它也曾经是传统,是比八极拳流传年代更久、流传范围更广的传统,民国初年废除它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反对,反对的理由之一也是缠小脚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。在这些人眼里,是只有传统和小脚带给男人的种种享受,而看不见它戕害了多少女性的健康(身心两方面的)。这样的传统是残暴的传统,是对女性极不尊重的传统。
  帝制是更大一号的传统,论文化等级,武术在它面前小得不值一提。帝制流传了两千多年,到如今也只断档九十多年,怎么着?难道有哪位先生想恢复这老传统吗?别一提传统就当是好的,
  不需要我再举例证明下去了吧?
  搞清楚“传统不等于合理”,大家也就明白(其实大家早都明白),不管是八极拳还是什么拳,它是好是坏,其中有多少合理、不合理,跟它流传了多少年、有多少人在练,并没有必然的关系。
  三十年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“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”为题的大讨论。如果说武术教的是技击,爱好者的目的是学会技击,那么,多数武术爱好者的实际技击能力,就是检验武术真理的标准。就是说,检测某种拳术的训练合理与否,要看多数爱好者的技击水平(也可与关于武术训练的科学实验相参照)。
  耐人寻味的是,武术爱好者的动手能力怎样,恰恰是维护传统的人一再回避、死活不愿意谈的,譬如八极圈子,大家瞅瞅那些名曰维护八极传统的人,看他们在用些什么装门面?在用什么粉饰自己敷衍大众?不用我说大家也都能脱口而出,不外乎八极前辈的武功如何厉害,拳理拳论功法架子多么精深完美“天衣无缝”功效无边,拆招说手如何百变奇出变幻无穷啦……反正他们宣扬死人、宣扬文字、宣扬变戏法(指拆招),就是躲着八极拳爱好者的技击能力不提,看见了也装看不见,假装睁眼瞎:“哎呀,你别跟我提这事好不好,爱好者都什么水平我怎么能知道。”不装瞎的人则蛮横无理犯混蛋:“哼!现在的年轻人,就知道上网搞对象,不肯下工夫练拳。”(一天练一个多小时怎么就不叫下工夫了?练武术又不是工作,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小伙子们一天练两三个小时?)
  他们所以回避爱好者的动手能力,是因为一旦由拳术的受众(即爱好者)的实际能力,来考察拳术训练的合不合理、有效还是无效,他们所谓的传统就像缠小脚一样暴露其丑,离整个坍塌、灰飞烟灭不远了。

  问:韩老师您好,我练××拳有四五年,结果我原先打不过的人现在还打不过,在我二十几个师兄弟里,除了有人因为身高体壮性情凶狠在外面能打之外,其他师兄弟的情况跟我差不多,我不打算再练下去,但我有一个疑惑想弄清楚,是我们太笨,大伙下的工夫不够,还是老师教的东西有问题?请您解疑。
  答:某种拳术,如果只是少数人练不出来,多数人练了却能学会动手,则问题出在这少数人身上,错不在拳术。倘若情形相反,只有极个别人能练出来,绝大多数的人练了三五年仍不具有基本的技击能力,错误无疑来自拳术本身,与爱好者的资质、刻苦与否没有关系。
  大家知道,不管是练摔跤、拳击,还是练足球、乒乓球的,虽然大多数人的水平不足以进专业队,要被淘汰下来,但这大多数的庸手,能力仍比没练过的人要强很多,你让他们跟没练过的人打,他们准保赢。
  武术也是一项运动,既然是运动,它就和摔跤、拳击、足球、乒乓球等存在共同的规律,即尽管高手难成,但大多数的人,只要身体不是太弱、胆量不是太小,每天能练一个多小时、每周不少于五次,一两年练下来,肯定能对付没练过拳的人。
  流行的传统武术如今沦落到这一规律的反面,爱好者不是普遍能打,而是普遍不能打。这就不正常了。
  面对武术的尴尬,很多教师不是在自己教的武术身上找毛病,反而责怪爱好者不下工夫。他就不想想,人家练摔跤、乒乓球的,一天练一个多小时就能摔能打,你武术怎么做不到?做不到就应该在武术身上找原因,别拉不出屎来赖茅房。

  问:韩先生您好,我今年三十二岁,力量不是很好,跟人打对抗的经历又告诉我,力量不够很吃亏。我想下大力气去练力量又担心自己的年龄偏大,请问,我这岁数还能提高力量吗?如果能,应该注意什么事项?
  答:恭喜你发现了力量的重要性,能想到去练力量,表明你走出了内功、整力之类的拳术迷雾,实乃拳术观念的一大突破。30岁以上的人练力量,确实已过了最好的上升时期,这一点令人沮丧,不过决不意味着你的力量就不能提高了,能提高的,而且有显著提高的希望。
  要想显著地提高力量,关键是不可瞎练,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——请记住如下这句话——“身体发育成熟以后,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”(引自2002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《运动生理学》)。
  超负荷的意思你恐怕知道一些,就是——比如你为提高腿部力量练深蹲,由负100斤重的杠铃开始,起初这100斤能给你很强的刺激,练一段时间后,你的机体适应了,能连续做10次、8次了,这时你就必须增加负重(负荷),把杠铃加到110斤,这个超出原有负荷的10斤负荷,就叫“超负荷”。110斤之后你还要一点一点地把负荷往120斤、125斤、130斤……增加,直到有一天你终止在某一负荷上,再也提高不上去。
  采用超负荷练习力量,最低负荷(负重),要把握在你本人最大负荷的80%以上,否则效果不明显。其中的生理学分析我就不谈了。练力量要有懂行的教师指导,如果缺乏这种指导,看《运动生理学》也行,最好去看《实用运动生理学》。现在很多《运动生理学》虽然也增加了实用部分,毕竟以讲理论为主。在超负荷之外,运动生理学还告诉你如何掌握负荷量、训练频度、训练周期、如何恢复以产生“超量补偿”等等。
  与拳术对应的力量训练,必须结合拳术技术的发力特征,注意专项力量与一般力量的结合(一般力量训练是专项力量训练的基础。对于拳术来讲,深蹲属于一般腿部力量训练,踢沙袋为专项腿部力量训练。)等等,限于篇幅我就不唠叨了。

  问:有搞武术函授的人说,按照他的方法,只要练一年就能对付数十人。我记得有这么高功夫的人,好像只有赵道新的师父张占魁等少数大师,请问韩先生,函授这种功夫的人是骗子吧?
  答:你说的没错。此人是骗子无疑。
  我在上一次答读者问时,曾引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《运动心理学》里的一段话:竞技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,需要有超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训练。拳术技能因为具有“开式运动技能”的特征,掌握起来更加困难,假如每天投入两个小时训练(1小时技能,1小时功力),大约需要四年。
  一对一(一对数人)的拳术技能尚需要四年才能熟练掌握,“一个人对付数十人”的功夫怎么可能一年练就?
  说来,单就武林是否涌现过能对付数十人的高手这种事,我都持怀疑态度。有忆旧文章说张占魁曾力斗数十人。还有我听我老师讲,吴秀峰年轻时在外乡跟人发生冲突,用小棍(一米长的白蜡杆)把追他的几十个村民打跑。类似的传说我们听到的太多了,而且越传越离谱。如今,有些人出于炒作的目的编造自家前辈的神话故事,忽悠爱好者,已把武术搞得人不人鬼不鬼。
  不过,这会儿我们就假定像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、王芗斋、赵道新、吴秀峰这样的一流高手能够对付数十人。由这个假定,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函授者在干什么事。此人不是说“练一年就能对对付数十人”吗?他这话等于是说,跟他练一年,你就能够练成像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、王芗斋……这样的高手。
  这等惊天动地的高效训练法,据说还不必考虑学员的资质、身体条件如何,这又等于告诉我们:任何一个人,哪怕你是多病少肉的“麻杆”身体,只要拜到这位先生门下,一年之后全都脱胎换骨,摇身一变成为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、王芗斋等人的再世。
  练一年就有这般惊人的效果,继续深造三五年又当如何?说功夫高出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、王芗斋数倍,该不是幻想吧?
  还有该函授者本人的功夫,照武林的习惯意识,教拳人的功夫都令学员难望其项背,由此做谨慎的推测,此人起码身具十倍于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、王芗斋的武功。倘若我的推测过于保守,有贬低此人之嫌,我改正,立刻改,更正为:此人的功夫高出董海川、张占魁、孙禄堂三十倍。这么估测该令他满意了吧?
  他满意,大家难免不满意。说花两块钱买张彩票,人人可得亿元大奖,这么满世界吆喝,不明摆着是拿大家当傻子吗?你拿大家当傻子,大家当然要回赠你一句:傻×。

 

 

 

〉〉更多百家争鸣内容

 

百家争鸣热点
论武术科研学风
李紫剑答《精武》读者问(一)
截拳有道文似武,红楼无梦假还真
截拳有道文似武,红楼无梦假还真
韩起答《精武》读者问(一)
传统武术新模式


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
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
鸣生亮武术文化网
陈小旺太极网
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


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

网站备案:湘ICP备19022487号

联系电话:18673166139 邮箱:hxwzy@163.com QQ :806683959 微信号:majunxiang1974